五十年代珠寶革新

五十年代珠寶革新

與富藝斯合作無間的 Vivienne Becker 詳述1950年代的時尚革命如何改變珠寶,特別是鑽石首飾的設計。

與富藝斯合作無間的 Vivienne Becker 詳述1950年代的時尚革命如何改變珠寶,特別是鑽石首飾的設計。

拍品 631: 12.55克拉 D/IF Type lla 鑽石戒指,海瑞温斯頓,約1953年。
估價 6,800,000-8,800,000港元
珍貴珠寶及翡翠, 香港 

1950年代在歷史上是鑽石大放異彩的時期之一:此十年間,鑽石不但成為女性的摰友,還彰顯了新英國君主伊麗莎白女王二世的威嚴,而紐約「明星之珠寶商」海瑞溫斯頓(Harry Winston)被冠以「鑽石之王」的美譽,同時De Beers「鑽石恆久遠」的說法亦被廣泛傳揚。

 

二次大戰之後,世界沉浸在一片歌舞昇平的樂觀氣氛之中,期待著繁華盛世的到臨。1956年美國版的《時尚芭莎》封面選上一條卡地亞手鏈,為叱吒50年代的新財富揭開了序幕。珠寶,尤其是閃爍出一片喜氣洋洋光芒的鑽石,搶佔了時代精神。它代表了世人經歷多年苦難和省儉後對奢侈的渴望, 也同時予人安穩和永恆的撫慰。更重要的是,鑽石精緻稀有,典雅正式,加上帝王般的氣派,正好是其時歌頌嫵媚氣質的完美象徵。女性放下戰時的剛強外表,在這個高訂服的黃金時代重新懷抱自己的女性美,成為不少時裝大師包括迪奧(Christian Dior)、寶曼(Balmain)、巴黎世家(Balenciaga)及Jacques Fath的靈感源泉。

1952年4月號《哈潑時尚》雜誌內的海瑞溫斯頓鑽石項鏈及戒指廣告。 

在這種集合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下,經典、動感十足、歷久常新的50年代珠寶風格得以誔生:各種形狀和切割的美鑽被組合成整個純白的抽象造型,輪廓流暢而剛勁,在光線和質感的變換中營造迷人的動感。無論是描繪成扭紋、圓環或螺旋形的緞帶、潺潺流水、還是壯麗的瀑布或急流,鑽石都能多角度與光線互動,閃出璀璨流光。它有一種規矩的秀氣,也有荷里活式的華麗,再加上一點無畏無懼的精神。它是靜謐和熱鬧之間的一個平衡點,所表現出來的當代氣息中內含古典主義,經得起時間考驗,時至今天仍能引起共鳴。它讓我們聯想起不少20世紀中葉的時尚名流和具影響力之人物,如紐約第一絶色Babe Paley、社交名媛Mona Bismarck、來自法國的才女Pauline de Rothschild,以及時尚教主Diana Vreeland等,她們都深信珠寶的穿戴是自己個性的終極表現。

拍品630: 鑽石耳環一對,海瑞温斯頓,鑽石共重21.63克拉, D-G /VVS1-VS2。
估價1,350,000-1,850,000港元

其實白鑽珠寶的風潮早於20、30年代的電影裡出現過,但50年代這次卻甚為不同。首先,50年代流行的只有鑽石一種寶石。第二亦是最重要的一點:鑽石是珠寶裡唯一的主角,盡量將金屬的鑲台隱藏起來,才能令美鑽主宰設計的輪廓、比例、形狀和動態;40年代雞尾酒風格的細節變得更精緻輕盈、柔順,以至女性化。鑽石切割方面的進程亦成就了50年代的設計,圓形配長方形,還有梨形配馬眼形的強列對比都定義了50年代經典風尚。

與此同時,巴黎重拾昔日的五光十色,再次成為全球的藝術和奢侈品中心,吸引到不少朝拜高級時裝和珠寶的人到訪。凡登廣場上星光熠熠,卡地亞、梵克雅寶、寶詩龍(Boucheron)及Mellerio盡展大師風範,成功將鑽石引入全新的珠寶風格中。 而由鑽石切割師查理斯.梵克所創立的梵克雅寶表現尤其出色,緞帶、花草及羽毛的新穎造型彷如神來之筆,蝴蝶結被構想成花環,花枝蔓生盛開,以梨形鑽石拼貼為葉,方形鑽石並鑲為枝。鑽石緞帶旋繞捲曲,交織成華麗的項鏈,在為埃及皇室訂製的作品中更是常見。

海瑞溫斯頓於1977年的廣告選用祖母綠方形切割的鑽石為主角。

二戰期間,卡地亞和梵克雅寶進一步提升他們在美國的業務,因深受啓發,其創意作品滿足了50年代的名媛和她們萬紫千紅的生活之需求。在這十年間,美國也為珠寶界引來了最具影響力的重點人物: 海瑞,溫斯頓(Harry Winston, 1896 - 1978),一枝獨秀為鑽石市場注入了強大的力量。他不但是頭腦靈活的生意奇才,加上天生對寶石眼光獨到,品味精準,使他往往一眼就看出鑽石的底蘊,理解其潛能,並洞悉其內涵。他第一筆交易就是基於這種精闢見解:購入古董珠寶並拆下鑽石,將其重新切割打磨,提升鑽石的品質,再打造成現代感十足的珠寶。這個概念出乎意料的成功,令溫斯頓迅速於1932年成立自己的同名公司,並正式開展收藏世上稀有鑽石的重要旅程。珍稀的囊中物包括Jonker巨鑽、東方之星鑽石,以至世上最有名、最傳奇的深藍色戈爾康達鑽石「希望之鑽」。

1949至1953年間,海瑞溫斯頓在美國、歐洲及古巴舉辦了名為「溫斯頓的宮廷珠寶」的巡迴展覽,而「希望之鑽」理所當然是重點展品。溫斯頓除了透過此活動進行慈善籌款以外,亦藉此大大提升鑽石的形象,教育大眾,以及分享觀賞寶石的無窮樂趣。50年代期間,溫斯頓開創出他至今最備受讚譽的「簇擁式」(clustering)鑲嵌技巧,銳意將結構中之金屬減至最少,讓鑽石有更多空間閃照出耀眼的光芒。溫斯頓先生曾表示如果可以的話,他會將鑽石直接妝點在女人的肌膚上。而他這種懸浮式的鑲嵌方法幾近將其想法變成事實。

拍品 605: 鑽石耳環一對,海瑞温斯頓,鑽石共重21.63克拉, D-G /VVS1-VS2。
估價2,800,000-3,500,000港元

正當許多同期的時裝大師如迪奧等在作品中引進建築式的設計和結構,溫斯頓亦帶領著一種「珠寶建築」的風潮,讓大家能專注於寶石本身,將鑲台拋諸腦後,進入另一個嶄新的境界。據說事緣於一個40年代末的晚上,溫斯頓回到家門前,看到掛在大門上的聖誕花環,冬雪落在枝葉上,閃出冰雪亮光,純白靜謐,讓溫斯頓大為驚嘆。他仔細地觀察葉子之間的連結和所構成的形狀,並決心要用他最喜愛的鑽石重塑花環的美。他嘗試將不同切割的鑽石高低有致地鑲嵌,刻意讓光線從多個角度進入鑽石,每個切面、平面和角度間的互動都有效令鑽石迸發其火光、活力與亮度,讓徐徐流動的光線奏出澎湃炫目的樂章。此技法主要運用梨形和馬眼形鑽石,在花卉造型之別針上效果顯著,經典的「簇擁式」設計會以梨形的花辮環抱中間的方鑽或彩鑽和寶石。這種設計用在耳環設計上深得溫莎公爵夫人的喜愛,全因耳環能完美修飾臉型,令雙目更有神,又會勾畫耳朵的線條,令整體造型更靈巧,更富時代感。品牌中的「V」型花環項鏈亦採用了同一種鑲嵌技巧,幾十年來一直是海瑞溫斯頓的經典作品,廣受歡迎。

晚間出席宴會,項鏈可以說是晚禮服的絶配;耳環則適合搭配任何服飾佩戴,起畫龍點睛之效。胸針用途更是多變,可於日間別於衣領、肩膀和修腰的立體剪裁New Look外套上,晚上可別於更意想不到的地方,如腰間,或搖身一變為髮飾。肯尼迪夫人便喜愛將梵克雅寶的Flamme別針戴在她悉心整理的髮型上。

 

拍品631: 12.55克拉 D/IF Type lla 鑽石戒指,海瑞温斯頓,約1953年。
估價6,800,000-8,800,000港元

高訂珠寶跟高訂服裝於50年代關係變得極其緊密,彼此啓發。高訂服裝會在沙龍展上以高訂珠寶配搭作品,並強調珠寶在整個完成造型上的必要,可以說是那時期的一個全新概念。此時期的梵克雅寶與時裝大師巴黎世家之合作至今為人津津樂道,而天才橫溢的Pierre Sterlé和法國戰後三大時裝設計師之一Jacques Fath亦曾攜手進行創作。Sterlé作為1950年代其中一位最具代表性的珠寶師計師,在運用鑽石方面如入化境,往往能用不同比例的方形鑽石描繪線條流麗的飄逸緞帶,時而跟一列列的圓鑽纏綿交織,時而傾瀉出潺潺溪流般的清徹水珠。50年代的時尚品味及生活文化以女性美為主導,成功牽線珠寶和時裝,但其實亦因為鑽石本身無堅不摧,那堅毅的精神啟迪並定義了50年代的珠寶,一直賦予女性力量,並引領往後數十年來佩戴珠寶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