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欣藝術手記 : 談創作、演戲和啟蒙女性

林嘉欣藝術手記 : 談創作、演戲和啟蒙女性

這位屢獲殊榮的女演員和陶瓷家在富藝斯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香港拍賣舉行在即之際,回顧她的雙重創作人生,以及點評本次拍賣蒐羅的靈感繆思。

這位屢獲殊榮的女演員和陶瓷家在富藝斯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香港拍賣舉行在即之際,回顧她的雙重創作人生,以及點評本次拍賣蒐羅的靈感繆思。

林嘉欣與伊西.伍德(Issy Wood)的作品《一個路口》,她表示對於伍德作為視覺藝術家和音樂人的「雙重身分」有所共鳴。

關於迷戀

不論陶藝還是演戲,我對我的興趣幾乎達到迷戀的程度;只有迷戀才會讓人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這兩年來,我迷上陶瓷,其實也是機緣巧合。我的女兒是陶藝學生,由於疫情關係,我開始開車接載她們上課,而不再搭乘地鐵。當我接觸這種媒材時,我發現黏土原來如此樸素,簡單幾步即可揭示它的真實特性。

 

抱擁缺憾

陶藝創作充滿意外驚喜,如果不花時間觀察這些意外,就可能錯過箇中樂趣了。

有一次,我為台灣展覽盤起一個大型花瓶。我想花瓶變薄一點,於是伸手進入瓶內整理。由於個子不高,我的手臂在瓶內之時,袖子碰到花瓶上方,令瓶子有點變形,但我決定保留當時的狀態。我只覺得這樣令它變得更加自然,其形態比一個直身花瓶更為真實。於是,我將這個原封不動的瓶子送到窯中燒製,然後再將它寄往台灣。

有時,我們就得接受這些缺憾美。

林嘉欣與安娜.維揚特的作品《胸膛》。Karena表示:「觀賞圖像時,我總是注視手部,因為手勢讓人知道當中的潛台詞。」

 

關於真相

作為演員,我們總在面對別人的真相。入戲期間,演員需要演繹自己角色的真相。然而,在陶瓷創作中,我在面對自己的真相。整個製作過程赤誠相待,因為自己的手從不掩飾瞞騙。

觀賞圖像時,我總是注視手部,因為手勢讓人知道當中的潛台詞、故事、人物性格。以安娜.維揚特(Anna Weyant)的作品《胸膛》為例,我被畫中瓷質般的肌膚和人像手部吸引了。她是誰?誰在看她?她在看誰?是藝術家首次看到畫中人的裸體嗎?她害羞嗎?她為甚麼要蓋著乳頭?我總好奇箇中觀點。

林嘉欣與安娜.維揚特的《無題》

雙重身分

坊間覺得我注重陶瓷多於演戲,但兩者其實有著不少相近之處。

手製陶瓷可以令人五感全開,不用多想,只須跟隨手的節奏;手不休止,讓製作者進入沉思狀態。

創作陶瓷令我的五種感官在表演中變得更加敏感,例如天要下雨,如果自己恰好處於悲傷場景,我就可以盡情沉浸在這種天氣的元素之中:細雨、潮濕、哀愁等,我能用五感營造如此氛圍。我認為,如果沒有陶瓷練習,也許我很難體會上述心情了。

 

伊西.伍德(Issy Wood),《一個路口》,2020年作
估價:900,000 - 1,200,000港元
拍品270,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日間拍賣,6月21日

這正是我與伊西.伍德的之間的共鳴。初次認識伍德並非因為她的藝術品,而是她的音樂。知道她是藝術家之前,我就被她的音樂所吸引了。我覺得她的雙重人生,就像自己作為陶藝家和演員的雙重身分一樣,尤其感同身受。

 

關於靈感

我喜愛露西.理惠(Lucie Rie)的作品。她是猶太裔,長於維也納,二戰期間流亡到倫敦。戰後,洛可可風格和厚重實用的伯納.李奇(Bernard Leach)功能性風格大受歡迎;理惠卻製作看似樸素的精緻作品,李奇曾經批評其作並非上佳陶瓷。不過理惠安守本份,埋首工作,終獲李奇垂青。

理惠在九十多歲時還在拉坯,而我正是從如此不屈不撓中汲取靈感。

 

與理惠一樣,日下翅央以精緻實用的陶瓷作品聞名,而這些作品結合了彌生時代的日本影響與西方情感。羅伯塔.史密斯(Roberta Smith)曾於2011年在《紐約時報》點評日下的作品:「如果極簡主義畫家艾格尼絲.馬丁(Agnes Martin)是一位陶藝家,她可能就會製作出這樣的器皿。」上圖是日下的作品《(動物 3)》

 

美是一種接納

某個星期天,我帶女兒到陶藝室,請她們幫我卸窯。上方擱架黏有釉料,因為它在高溫下融化,也破碎了。還記得我說:「這真醜。」當時只是七歲的孻女回答:「媽媽,沒有啊,它還很漂亮。」我在想:「哇你只是七歲,已經道出有關美的道理。」我從童言中學到,美也是一種接納。

林嘉欣與鹽田千春的2016年作品系列《肌膚》。左上方順時針排序:拍品205207209206208

我認為自己演過的角色均有共通點,在於她們如何接受脆弱,在於如此人性光輝。它有著一種力量,安靜的力量,而我在鹽田千春的作品中看到這點。圖像不能正當呈現她的作品。親密、性和佔有之間的主題可以窮一生發掘,而其織網的複雜性反映生活、人類,以及我們之間的縱橫交錯。

 

重奪女性身體自主權

我認為,通過藝術重新選擇想要的生活方式、如何展示自己、如何被人識別,以及充分體驗生活的形式等至關重要。我們必須義無反顧地擁護自己,當中沒有恐懼、沒有懷疑的餘地、沒有批判的空間。我們必須真正接納女性身體,對此忠貞不渝。

朱莉.柯蒂斯(Julie Curtiss),《時髦的靴子》,2017年作
估價:600,000 - 800,000 港元
拍品1,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6月22日

我覺得朱莉.柯蒂斯的作品大膽有趣。在《時髦的靴子》中,我喜歡鞋鍊拉開的構圖。藝術家可以選擇不透露內部,但畫中盡現血肉和靜脈,邀請觀者進入女性身體,毫不畏懼地展示箇中玄機。

莎拉.休斯(Shara Hughes),《漫漫烏雲之上》,2020年作
估價:1,800,000 - 2,800,000港元
拍品111,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日間拍賣,6月21日

模棱兩可之藝術

模棱兩可的狀態總帶著幾分婉柔和敏感。我喜歡莎拉.休斯的作品,因為她把所有東西置於框內,而此框甚至可以是窗簾。她只向觀者展示她想你看到的事物,但這三個物體……到底是人還是樹?

 

關於近作

我剛在北角油街完成了首個公共裝置作品《Take Care You好好聊療》,一切緣於打碎飯碗的夢境。於是我拉了2,700個生坯飯碗,拍了一段五分鐘的砸碗影片。我用這些碎片砌成一個小山丘,把它放在投影儀前;同時也手捏了二十張陶瓷凳,供作觀看投影的雅座。

 

這是一件關於堅毅和希望的作品。夢見砸碗,或是因為我覺得香港在過去數年間,歷經疫情和社會動蕩等多種不安定。展覽過後,我會把所有碎片帶回陶藝室,加水重用,拉坯成新的器皿,透過「認養陶碗」供受眾捧去隨意運用。即使碗破了,當中積累了多少憤怒、恐懼、未知,曙光依然在望,定能重生蛻變。

 


相關專題

粉墨登場:五位首次亮相亞洲拍場的藝術家>

獨樂與眾樂 : 一人之境到集體意識>

超當代:西班牙藝術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