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sh Kapoor - Disruptors: Evening Sale of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Design and Watches Hong Kong Thursday, May 25, 2023 | Phillips
  • 身為當代藝術真正意義上的領軍人物之一,英裔印度雕塑家安尼施·卡普爾的作品融合了深刻的形上學探究和創新媒材探索。《非物件(鏡子)》便是卡普爾藝術實踐中的一個閃亮的例子。作品光滑的表面捕捉了周圍世界中的短暫一瞬,同時映照出人類生活的美麗和神秘。此次拍品由拋光的銀色不銹鋼精心製成;而在藝術家在拍賣會上成交金額的前20名中,半數以上的鏡像作品都與此次拍品色調相同。此作品更於卡普爾2009年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重要個展中展出。

     

    卡普爾的雕塑作品深入探討形上學中的二元概念:在場與不在場、存有與非存有、有形與無形。藝術家從東西兩方文化中汲取靈感,力求引起觀眾與作品之間的互動並激起他們柔和但卻不乏明顯的回應。此次拍品反光的特點將藝術品、觀察者和環境天衣無縫地編織在一起,猶如一張獨特且不斷變化的掛毯。

     

    《非物件(鏡子)》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其捕捉無形事物的能力。作品的拋光不銹鋼表面蘊含著無數表現形式上的可能性:它能夠反射並與周圍環境融合,同時也能包含獨特的表現形態。由此,作品便能將觀眾懸於兩個視覺領域之間,鼓勵他們重新審視自身所處的位置和存在的目的。

     

     


    此次拍品(左側)於2009年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展出
    藝術品:© 2023 安尼施·卡普爾 / 藝術家權利協會 (ARS),紐約 / DACS,倫敦

     

      

    無限的倒影

     

    卡普爾於1980年代後期開始創作一系列以凹陷形狀和深藍黑色調為主的作品。作品不僅是空洞的虛空似乎也有著鋪天蓋地的黑暗。這種微妙的區別也讓藝術家有了下一次嘗試,即1992年所作的《墮入地獄》。這個藝術裝置是一座立方體建築,地板上有一個2.5米深的洞。黑色的洞在視覺上仿佛塑造出一種往下延伸的、永無止境的黑暗的幻覺,而非現實中實際上的空曠。

     

     


    安尼施·卡普爾,《墮入地獄》,1992年作
    藝術品:© 2023 安尼施·卡普爾 / 藝術家權利協會 (ARS),紐約 / DACS,倫敦

     

    這個嘗試激發卡普爾使用凹面鏡達到類似效果的想法,讓空間充滿「鏡面」。自伊特魯里亞時期以來,凸面鏡就出現在藝術中,而凹面鏡主要作為科學儀器使用。後者於15世紀被發現並用作望遠鏡中鏡頭的延伸,產生了耐人尋味的視覺效果。

     

    此次拍品以萬物相互連結為靈感,以精緻的銀色表面吸引觀眾,呈現無限深度和維度的感覺。《非物件(鏡子)》源自卡普爾的鏡面創作系列,作品能夠反射或扭曲觀眾和周圍環境,營造無邊無際的空間感,同時融合的光線柔和地傳遞既有趣又迷人的光學效果。

     

    傳統繪畫中,空間深度通常從畫的表面延伸到內部。此次拍品的凹面鏡卻改變了觀眾對空間與深度的感知,是一種獨特且迷人的視覺體驗。這種創新的編排重新定義了藝術品、觀眾和環境間的關係,邀請著觀眾進一步探索和分析。

     

     

    東西相會

     

    卡普爾使用鏡子創作讓他成為藝術史經典之一,同時也創造了藝術識別度。他以創新方式探索反射、折射及光影相互作用,創造一場過去與現在間的動態對話,彌合傳統圖像學與當代藝術表達間的差距。揚·范·艾克1434 年創作的著名畫作《阿諾菲尼的婚禮》中,凸面鏡佔據了畫面中心位置,映照出整個房間和其中人物。這種策略性佈局暗示著上帝之眼無處不在,無所不見,同時也作為視覺性工具來擴展構圖的深度和角度。

     

     


    揚·范·艾克,《阿諾菲尼的婚禮》,1434年作
    倫敦國家美術館收藏
    圖片:© 倫敦國家美術館 / 斯卡拉,佛羅倫薩  

     

    此次拍品所傳達的空靈和冥想氛圍巧妙地暗示無所不在的神聖,同時也從東方靈性和佛教概念中汲取靈感。雕塑神秘的形式與尺寸喚起相互關聯的感覺,彷彿所有現象都在宇宙的因果網絡中密不可分。

     

    卡普爾創造了身歷其境的體驗,邀請觀眾在一個更大、相互依存的宇宙中思考自身存在。 佛教的冥想強調正念和自我意識是通向啟蒙的途徑,而作品中傳達的這種內省與佛教的冥想練習產生共鳴。

     

    此外,卡普爾的雕塑體現了無常的本質,而這也是佛教哲學的基本信條。作品中不斷變化的倒影反映了生命的短暫,提醒觀眾物質存在之短暫以及生、死和重生的永恆循環。傳達神聖概念的藝術態度在西藏曼陀羅中也有相似之處,複雜的幾何設計象徵宇宙並作為冥想的輔助工具。如同卡普爾的雕塑,曼陀羅是神聖領域的視覺表現,能夠促進沉思並引導觀眾走向精神覺醒。

     

     


    大智大慧文殊菩薩壇城,十四世紀末作
    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圖片:​©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羅傑斯基金會 1917

     

     

    跳進兔子洞

     

    卡普爾的作品中,探索空間和時間至關重要。當觀眾在《非物件(鏡子)》前移動時,會出現奇特的現象:觀眾的動作看起來是相反的,而倒影則是顛倒的。這個顛倒的倒影象徵著自然秩序被破壞。

     

     

    「有一種看待它的方式,這是一個把戲,這是一場幻覺,是眼睛在看圖片。但這並不表示它沒有深刻的心理暗示。我認為人在現代必須相當深思熟慮,因為我們對技術可以有其他想法。這不僅僅是關於渲染圖像、製作圖像,還涉及非常複雜的問題,問題就是自我在哪裡。『我是誰? 這只是遊戲,還是一場有更深層意圖的遊戲?』我認為這件事情是可以重疊的。」

     

    雖然這種體驗表面看起來很有趣,空間感知方面卻潛藏著具有引力和令人困惑的暗流。觀眾質疑著藝術家所說的「虛空之物」或「非物」,這和作品體驗的感覺有所出入。這件藝術品與雅克·拉康的自我認知概念形成鮮明對比,破壞了人類生存條件的根本。

     

    要對作品更深入理解需要對我們自己更深入理解——這彷彿是一場在作品存在與自身存在間進行的羅夏墨跡實驗。當進入反射面的新世界時,卡普爾為抽象維度的體驗打開一扇變革的大門——就像路易斯·卡羅爾的故事《愛麗絲鏡中奇遇》。主角愛麗絲必須進入鏡像世界,面對自己的恐懼、慾望和潛力,最終成為一個更具自我意識和韌性的人。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我們也一樣準備好了嗎?

     

     

     

     1951年《愛麗絲夢遊仙境》電影場景

     

    透過挑戰傳統上空間、時間和自我認知概念,卡普爾邀請觀眾批判性分析和思考,審視藝術、現實和個人意識間的疆界。

     

     

    藏家之選

     

    • 卡普爾的作品備受追捧,全球著名機構和私人收藏皆有收藏,終其職涯更是世界各地個展主題的常客。

    • 包括2022年卡普爾有幸成為與里森畫廊合作並在北京新永久空間展出的第一位藝術家。

    • 近期展出地點包括2022年德國伍珀塔爾雕塑博物館和洛杉磯的 Regen Projects畫廊(2023年3月4日至4月15日)。

    • 卡普爾為首位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和曼弗林宮舉辦大型雙畫廊展覽的英國藝術家,2022年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開幕之際也舉辦了其作品的重要回顧展。

    • 卡普爾最近在紐約推出了備受期待的第一件永久性公共藝術作品,這件作品與此次拍品同為銀色反光之作。

    • 卡普爾的一件銀質凹面鏡面作品於2022 年10月在倫敦拍賣會上以1,003,000英鎊(含買家佣金)(約1,124,339美元)成交,拍賣前的估價為400,000至600,000英鎊(約448,430美元至672,645美元)。 

     

     

     

    安尼施·卡普爾分享以凹面和比例營造潛力無窮的沉浸式體驗背後的動機,2020年報導

     

     

    Sonia Kolesnikov-Jessop著,《安尼施·卡普爾談凹面鏡的力量》,Cobo Social,載自網路 

    • 來源

      倫敦,里森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 過往展覽

      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安尼施·卡普爾〉,2009年9月26日-12月11日

重要美國收藏

322

《非物件(鏡)》

不鏽鋼
180 x 180 x 43 公分 (70 7/8 x 70 7/8 x 16 7/8 英寸)
2009年作

Full Cataloguing

估價
HK$3,800,000 - 4,800,000 
€445,000-562,000
$487,000-615,000

聯絡專家

宋安秀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 季中拍賣主管
+852 2318 2014
AnastasiaSalnikoff@phillips.com
 

彭偉時
亞洲區鐘錶部 主管
+852 2318 2001
WatchesHK@phillips.com

Disruptors: Evening Sale of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Design and Watches

香港拍賣 2023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