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和藝術,廣義上來說,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當我與過去的藝術家進行一場秘密對話,這場對話為我的作品注入了內容。我想,如果人們喜歡我的作品,他們也是在和我進行一場秘密交談。」
—— 貝爾納·弗里茨
《Dissocié》,在英語中翻譯為「dissociated」(分離的),是常駐柏林的法國畫家貝爾納·弗里茨識別度極高的抽象繪畫之生動範例。好似一塊由萬花筒般的冷暖雙重色調組成的棋盤,作品的畫面被藝術家寬闊的筆觸劃分成由二十五塊矩形組成的網格。作品精細且複雜,遠看時,會發現每個方塊在形式上的相似性,但走近看時,觀者便會親密接觸那些深藏於作品細節之中的優美變化,它們打破、顛覆了弗里茨嚴格、精確控制的創作方法。
弗里茨1949年出生於法國聖芒德,在就讀於蒙彼利埃國立藝術學院後,曾任職於一家絲網印刷廠,協助皮耶·蘇拉吉和工藤哲巳等藝術家的創作。1970年代中期,他開始在藝術實踐中融入嚴格的規則,力求將繪畫簡化為最簡單、最物質化的元素。儘管評論家將他的作品與色域繪畫、抽象表現主義和極簡主義等藝術運動進行方方面面的比較,但弗里茨通過精密計劃進行抽象繪畫的方法卻完全是獨一無二的,並在過去四十多年來對這一藝術體裁在國際上的論述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在開始創作時,弗里茨將畫布平放在地面而非倚靠於牆上——這一創作方法同樣受到美國藝術家傑克遜·波洛克的青睞,用來傳達運動之情感。但與波洛克不同的是,弗里茨通過系統性技巧摒除了繪畫過程中一切由直覺產生的決定,偏愛表現「創造與毀滅」的概念,而當藝術家將創作控制權拱手讓給媒介本身時,系統之上會出現另一事物來打破其秩序。正如策展人 Jean-Pierre Criqui 所評論的,「畫作,於是,成為一種結果,它是一種紀錄,而非藝術家決定實現的目標;它是繪畫創作本身的形象。」i
「貝爾納·弗里茨的繪畫展現了一種色彩繽紛、邊角柔和,精心編排卻又漫不經心的幾何形式。」
—— 羅貝塔·史密斯,《紐約時報》
以鉛筆繪畫的網格線條為框架——近看時仍然可見這一創作過程的痕跡——弗里茨用網格狀的筆觸編織出一幅五光十色的畫面,每一個格子裡都彷彿包含了無數的色彩變化。採用流質的壓克力和樹脂混合媒材進行繪畫,偶然性便開始參與到創作中。隨著媒介的流動、潑濺、擴散並混合,與前一筆中的顏料混為一體,打破了藝術家原本規則嚴謹的結構,看不到筆觸在畫布上先後落下的痕跡。當濕的樹脂層被畫布吸收並最終均勻乾燥,就會形成一種奇妙的肌理組合。儘管《Dissocié》乍一看彷彿是綿延的筆觸在畫布上留下的一系列寶石色起脊的顏料,但當我們從側邊觀看時,作品的表面顯然是完全扁平的。而這樣的創作方式的結果是一種視覺錯覺,當秩序與無序之間的張力相互協調一致時,就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深度感之幻覺。
「靈感總是在太不可能的路徑上出現……有時我自己都對其邏輯感到驚訝。」
—— 貝爾納·弗里茲
2019年,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了貝爾納·弗里茲的職業生涯中期回顧展〈貝爾納·弗里茲:無悔〉,貝浩登畫廊在上海舉辦了藝術家在中國內地的首次畫廊個展〈經緯萬端〉。
弗里茨的作品獲得了全世界超過45家公共機構的收藏,其中包括:倫敦泰特美術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維也納現代藝術博物館,馬德里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以及巴塞爾美術館和蘇黎世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