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lan -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in Association with Poly Auction Hong Kong Thursday, December 3, 2020 | Phillips

建立您的首份清單。

分享及管理拍品的方法。

  • 「我是屬於這個時代的畫家,但我所受的影響是來自東方的,我的靈感是來自中國的:我既是中國的,也是當代的。」——謝景蘭

     

    謝景蘭,又名「蘭蘭」,最終易名為「拉蘭」,作為一位以多元形式進行創作的藝術家,曾受過水墨、書法、繪畫、音樂,以及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訓練。精通所有這些藝術形式,謝景蘭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對其進行融合,創立了「綜合藝術」的作品形式。1973年,她憑藉其綜合藝術方面的研究計畫,獲得了法國文化部的特別獎金,以持續研究、發展這一藝術形式,而她的作品也最終獲得巴黎市現代藝術博物館和蓬皮杜中心等機構的永久收藏。

     

     

    早年生活

     

    1921年,謝景蘭生於貴州省的書香世家:她的父親既是一位文人又精通西方音樂,祖父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在謝景蘭七歲那年,全家遷居上海,繼而搬至鄰近的杭州。她在1937年入讀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並在校園裡邂逅了趙無極。兩人於1941年結婚,並於1948年一同搭乘客輪前往馬賽,其後來到巴黎。

     


    《Philtre》,1969年 ,巴黎市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在他們到達巴黎的同一天,這對年輕的夫婦就立即參觀了盧浮宮,迫不及待地投入巴黎新的文化環境,如飢似渴地汲取藝術的養分。他們迅速傾心於這座法國大都會,並在蒙巴納斯開設畫室,在那裏,他們結識了皮耶·蘇拉吉、喬治·馬修、阿爾伯托·賈柯梅蒂、常玉,以及詩人亨利·米修等人,而後亨利·米修將謝景蘭介紹給電子音樂作曲家埃德加·瓦雷兹,對謝景蘭日後藝術上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巴黎的早年,謝景蘭進入了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潛心修習音樂作曲和舞蹈,並在後來進入美國文化中心學習現代舞蹈和前衛電子音樂。在巴黎度過的第一個十年裡,謝景蘭主要的身分是一名音樂作曲家和舞蹈家,而趙無極則在那幾年裡致力於油畫上的創作。直到1956年與趙無極離婚後,謝景蘭才在1957年開始自己的繪畫創作。
     

     

    白手起家的抽象藝術家

     

    「我從前伴侶那裏了解了現代藝術。從我不再是他繆思的那一刻起,我卻發現自己再也無法離開繪畫了。」——謝景蘭

     

    藝術評論家羅伯特·休斯曾在文章中寫到關於四五十年代在美國的女性藝術家:「在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紐約,女性藝術家成為了某種文化種族隔離的受害者,而對於女性畫家固有的軟弱性、缺乏獨創性,以及愚蠢的女性特質的主導性假設,幾乎都是難以置信的以男性為中心。i」或許是出於前夫趙無極的光環,讓謝景蘭與其他戰後女性藝術家一樣——比如李·克拉斯納、瓊·米切爾、伊萊恩·德庫寧——長期活在著名藝術家夫人這一稱謂的陰影之中,而她們所有人都是在年少成才的幾十年之後,才獲得她們應有的榮譽和認可。
     
    1957年,謝景蘭自1948年與趙無極離開後,第一次回到中國,1958年,她嫁給法國音樂家、雕塑家范甸南。在重新啟航的1957至1959年之間,藝術家創作了一系列以黑色,朱紅色和藍色為主的抽象水粉畫作品。在這些早期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拉蘭對書法和水彩的精湛掌控,創造出海洋或火焰一般起伏的原始形式。此後不久,藝術家就從水粉幾乎完全轉向了油畫。

     
     

    《無題》, 1958-1959年作,紙本、綜合材料
     


    「繪畫中的動態來自身體裡的聲音和行動,」——謝景蘭

     
    六十年代:音樂、舞蹈和繪畫

     

    對於謝景蘭而言,六十年代無疑是變革的十年,充滿了熾熱的創造力:藝術家在巴黎為魏德奈爾的現代芭蕾舞團創作了表演,為萊雯舞團在紐約考夫曼音樂廳的演出配樂,並與克里斯·馬克和賈克·维維内特合作,為他們的電影配樂,所有這些作曲方面的經歷都影響了她後來的許多創作。

     

    作為畫家,謝景蘭於1960年在巴黎的科茲畫廊舉辦了生平首次油畫個展,其中展出的早期抽像作品以甲骨文、金石圖案演變的符號及書法線條組成。這些全部由晦暗和柔和的色調繪製的作品體現了藝術家早期的創造方式,先將濃厚的藍色和棕色顏料傾倒並撒至畫布上,創造一層底色,然後將大片黑白兩色書法符號狀的油彩進行相互交雜。謝景蘭的筆觸並非僅是對中國書法的單純效仿,而是對字符更加抽象化和美化的處理,使之成為她作品中有力的象徵符號,而非只是對漢字純粹的再現。

     

    《雨後》,以丹麥語命名,展示了謝景蘭對音樂和舞蹈的綜合,以及對中國書法實踐的融合,並呈現了她作品中持續的一大主題:水。本件作品的旋律、韻律和動態捕捉了舞蹈中的優雅,而相互交織的棕色和黑色閉環形式既像是漢字字體的蜿蜒曲折,又像是舞者手中的緞帶棒。作品的背景同樣融合了她早期的風格和她新的實踐,展現了油彩顏料和水墨般的技巧,創造出一種充滿肌理、幾乎呈顆粒狀的效果。在對光與影的運用上,《雨後》進一步創造出彷彿雨後烏雲散開的景象,體現她在藝術上所受的豐富影響,其中包括林布蘭光影交織的風景畫。《雨後》在創作完成數年後,於1971年在丹麥希爾克堡現代畫廊的展覽《拉蘭》中展出,並在其後不久售出,標誌著該作品所蘊含的普世性和迷人的神韻。
     
    拉蘭豐富的藝術生涯就像她的才華一樣千姿百態,無論是作為畫家、作曲家、音樂家、舞蹈家還是詩人,她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法國生活了近半個世紀,其作品體現了她所受到的來自中國和法國的雙重影響。
     
     


    i 羅伯特·休斯引述於《李·克拉斯納》,《非常批評:論藝術與藝術家精選》,1990年,無頁碼

    • 來源

      丹麥,Galerie Moderne 畫廊
      丹麥私人收藏
      香港,佳士得,2013年5月26日,拍品編號 3374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重要美國私人收藏

24

《雨後》

1968年作
款識:Lalan 68 (畫背);《Efter regnen》(內框)
油彩 畫布
81 x 100 公分 (31 7/8 x 39 3/8 英寸)
1968年作

Full Cataloguing

估價
HK$750,000 - 1,000,000 
€93,000-124,000
$96,200-128,000

成交價HK$2,016,000

聯絡專家

Charlotte Raybaud
Head of Evening Sale,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in Association with Poly Auction

Hong Kong Auction 3 December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