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博納爾的作品雖受到馬蒂斯的崇拜,但卻曾被畢加索貶低為「優柔寡斷的雜燴」i。他的繪畫仰賴著一種緩慢的、自然演化的過程,讓顏色一層層逐漸顯現,一筆一畫都如同從記憶中提取一般。如同忒奧克里托斯和維吉爾對牧羊人的喜怒哀樂的密切關注一樣,博納爾在畫作中同時描繪了自然主義、抒情和喜劇元素,並以既充滿愛卻也帶著批判的詩意而加以點綴。他筆下的作品,如《靜物,水果》,都像是被籠罩在朦朧的光芒中,似乎讓人一窺家庭生活中私密、靜謐的一瞬間。
博納爾1867 年生於巴黎西南部小鎮,與莫里斯·丹尼斯、保羅·塞魯西耶和愛德華·維亞爾組成了那比派。這個藝術派系受到日本木版畫、新藝術運動和後印象派(利如高更和圖盧茲·洛特累克)的影響。那比派藝術家優先考慮藝術本身的非現實性和它美化現實的特質,在作品中強調將三維的立體感簡化至戲劇性的平面構圖和負空間。
作為一位致力於發揮素材本身而不是革命家的畫家,博納爾並不將色彩視為一門精準的科學,而是跟莫奈一樣認為顏色是表達個人情感思想的媒介。博納爾作品中營造的溫暖的語調和對日常生活的低調欣賞,表達了藝術家對生命本身的敬意,也滲透出他內心世界的靈性和幸福感。 畫作背景採用幾盡隨機的構圖,流動的結構雖未經計劃,但色彩卻驚人地統一,由此創造出一種既不喧囂、也更為融洽的效果。藝術家以這種方式表達印象在腦海中轉瞬即逝的脆弱之美;他的作品所注重的並不是由此而生的喜悅之情,而是對這種無可避免的失去的感傷——這體現在他各種仿佛被太陽燒焦的畫作中所暗藏的陰鬱的暗流之中。
皮埃爾作品中的顏色鮮艷耀眼,如畫面中的線條與輪廓一樣居於主導地位。畫面中的黃色、藍色和紅色像音樂一樣起伏, 像是伴隨著有規律的旋律與搖曳的和聲而歌唱一樣,使觀眾被包容萬象的色彩所吞沒。作品所勾起的非凡的視覺享受,讓藝術家被指責為享樂主義者。然而,博納爾的作品有著華麗的落筆、靈巧的構圖,是一場立體的感官體驗,將觀眾帶領到一個既超然又專注於當下的境界。
博納爾會將靜物、風景和肖像一同入畫以保存當下時刻:他將例如水果籃和其他生活廢棄物置於窗戶前,眺望著田野和草地,或者用鏡子映射出畫中畫。經過無數次修改和細調,博納爾的作品生動地描繪出剎那間的印象、心理形象,以及間斷性的、衝動的表達欲,由此透露出高雅的美感。正如約翰·艾爾德菲德所說:「它(博納爾的作品)似乎確實在視覺環境中喚起了一種短暫和不確定性……好像博納爾對一幅畫中的同一件事物有兩種描述……從畫中你生出一種對這個世界的質疑之感」ii。
博納爾的作品曾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大型展覽中展出。他的畫作被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康乃狄克州耶魯大學美術館以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