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ley Whitney - Disruptors: Evening Sale of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Design and Watches Hong Kong Thursday, May 25, 2023 | Phillips
  • 空間和區域之間有何不同?可否說區域加深了顔色的概念,而空間則把顔色形象化為實體?這些都是斯坦利·惠特尼經常向那些欣賞自己作品、或拜訪其工作室的人所提出的問題。事實上,正是惠特尼這些以顏色塑造空間的全新創作視角——而並由空間引領色彩——推動著他過去三十多年的創作。


    惠特尼的作品色彩和諧,與其畫中空間的律動性達成完美的共生共存。畫面洋溢著熱烈的活力,吸引了觀察敏銳的觀看者。作為一位色彩編排大師,惠特尼的繪畫中充滿溫暖;這些畫作既展現出一種迷人的感性魅力,又喚起一種深刻的理性思考,讓人意猶未盡。惠特尼的作品體現了色彩和形式作為一種探索藝術的視覺語彙,是如何能夠巧妙並完美地超越傳統美學上的局限性。


    惠特尼一生都在對我們眼前之所見提出質疑,不斷追求空間上的創新,最終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他極具說服力地將抽象、節奏和情感匯合為一,並由此將其作品的精髓帶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領域。

     

     


    此次拍品細節

     

     

    抽象藝術破壞者

     

    雖然惠特尼的藝術作品像彩虹一樣多彩多樣,其創作過程卻是透過單一方法完成。像瓦匠砌屋頂一樣,惠特尼在畫布上畫下一道顔色,再橫向地將純色塊填進一個個網格中,如此週而復始地建造起出一座繪畫的衛城。就此,藝術家解釋說:「這就像呼喚和回應——畫作會告訴我該做些什麼。」i 。如真正的二十世紀風格,藝術家依靠爵士樂來激發他對藝術的熱情。每當作畫時,他的工作室裡總是播放著邁爾斯·戴維斯《Bitches Brew》中的悅耳曲調:「它讓我進入狀態。」惠特尼確定地說,「在某程度上你成為了音樂。」ii
     
    抽象藝術家、畫家和黑人在60年代的藝術界,是不討喜的。惠特尼於1968年抵達紐約,希望打進藝術圈的他遭到當時藝術建制之冷遇,但卻很快和紐約許多重要藝術家結為好友。後來,惠特尼在斯基德莫爾學院的暑期課程中成為菲利普·加斯頓的愛徒,並在1970年代受到羅伯特‧羅森柏格的庇佑。雖然惠特尼只將自己描述為此種時代環境中的一個「目擊者」,但他也曾解釋說:「種族一直是一個影響因素。他們會希望你是他們身邊那個時髦的黑人,但我並不是一個表演者。」惠特尼其後又接觸了紐約下城其他黑人藝術家,包括傑克·惠滕和阿爾文 洛文英等。「但我們真的都只能靠自己。每個人都都拼命掙扎著」,惠特尼說道。iii


    盡管如此,惠特尼作為藝術家的本質性突破發生在1972年,他於耶魯大學完成藝術碩士學位之後。正如評論家羅伯特·斯托爾所解釋:「值得一提的是,在惠特尼就讀耶魯大學藝術學院期間,並在黑山學院短期任教之後,約瑟夫·亞伯斯正擔任該系的主任。以此身份,亞伯斯對包豪斯教學法進行測試和改進,尤其著重於藝術家學習顔色的方式上。亞伯斯教學方法的關鍵在於強調顔色並不是絕對的、不變的,而是在觀看顔色時應該永遠將它們與其他顔色聯繫在一起。任何顔色的組合都會因其在視覺上的互動而遭受改變 —— 在暗色陰影之包圍下,黯淡的紅色色塊會變得鮮亮;或者,原本明亮的黃色色塊被嵌入飽和的黃色中會變得柔和。」iv


    進一步觀察,我們並不難發現包豪斯代表人物約瑟夫·亞伯斯和斯坦利·惠特尼之間的重要的聯繫。兩位藝術家都對色彩充滿著熱情,可被視爲真正擁抱各種顔色的嗜色者。雖然亞伯斯的嵌套正方形(參見:《向正方形致敬》(1950-76))及惠特尼作品中相互連結的色塊皆是簡單的視覺表達形式,但卻為兩個藝術家畢生的藝術探索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然而,亞伯斯專注的是色彩間的相互作用,而惠特尼的興趣則在色彩所創造的空間之上,而非色塊本身。 

     

     


    約瑟夫·亞伯斯,《向正方形致敬:硬、較軟、軟的邊》,1964年作
    由倫敦富藝斯於2021年4月15日售出,成交價:327,600英鎊
    藝術品:©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 / 藝術家權利協會 (ARS),紐約

     

    兩位藝術家都完全沉浸在對各自系列的創作之中,而這也許就是他們的作品在視覺上能夠達到完美(幾何)協調的原因——他們二者都同樣運用單一構圖形式和同一種形狀圖案,日復一日、週而復始地創作。

     

     

    跨越時空的橋樑

     

    在繪畫中,效仿建築學的構圖元素並不罕見——皮特·蒙德里安和弗蘭克·斯特拉就是很好的先例。然而,僅將色彩視為建築元素卻是一個充滿新挑戰的全新領域。


    惠特尼曾於1990年代在羅馬生活五年,而這段經歷對他的創作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看著羅馬的建築,」他回憶道,「我被羅馬鬥獸場和那些宏偉的建築深深打動,它們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的創作」v。在惠特尼成熟的創作形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深受古羅馬建築和藝術熏陶的痕跡。他創作中的畫中畫創造出一種深度感和幻覺空間,回應了古羅馬藝術中的錯視畫法。惠特尼在此形式中對色彩的使用也受到那個時代的啟發,其選色包括了柔和的灰藍色和粉彩紅色——這與博斯科雷亞萊的濕壁畫如出一轍。
     
    惠特尼亦迷戀宏偉壯麗、深深紮根於大地的美國西部地質構造,而她對古代藝術和建築的興趣也正源於此。1980年代,他在伯克利任教期間曾深入研究美國腹地令人驚嘆的地形:「(1984年)是重要的一年,因為我經常在全國各地旅遊,路過各種風景,看過許多大好河山……是的,美國西南、四角落州、謝伊峽谷、大峽谷、紀念碑谷……所有西部的聖地……荒原……北達科他州。那些風景給我帶來了很深刻的影響。那種空間中的遼闊,那種光線……我切實地認為那是美國式的空間。一片很大的空地。但這全都是關於景色的,我不希望它成為景色,我希望它成為空間。」vi

     

     


    希尼斯特别墅(臥室),伯斯科雷亞莱,公元前50–40年作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圖片:©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Rogers Fund 1903

     

    龐大的羅馬建築物與它們的根源,對惠特尼來說代表了他的家鄉古老的過去和地質構造的連接。羅馬的建築風格為惠特尼提供了一種探索自然和人造之間關係的方式,而這也是貫穿他作品的一大主題。

     

     

    「色彩、光線、古老的建築 ——我永遠不會厭倦對羅馬的研究。羅馬不斷地淨化、啟發我的創作。我目前的繪畫形式是在九十年代開始形成的。當時,我沉浸在這座城市之中、不斷觀察古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羅馬有一種秩序、一種古老的韻律,我希望將它們注入我的繪畫之中。」
    —— 斯坦利·惠特尼 

     

    惠特尼成熟的繪畫形式體現了他對古羅馬藝術和建築的形式中的概念特性之深刻理解。他畫中畫的形式創造了一種層層疊疊的空間和深度,其結構複雜,回應了古羅馬藝術中精緻的錯視畫法。《留曲 27》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如此沉穩、堅不可摧,但近看時卻產生了變化。畫中相互連結的色塊開始相互作用,隨著我們眼睛視網膜上的成像,創造出例如後象、閃爍和微光等效果。藝術家精心排列的色塊創造出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如此和諧、充滿韻律——就像牆壁、柱子和橫梁等建築元素的佈局一樣。它令觀者心馳神往,帶領著我們的眼睛跟隨作品的韻律而動,沉浸在這充滿活力、栩栩如生的色域之中。

     

     

    藏家之選

     

    • 倫敦高古軒正舉辦藝術家的個展〈會有歌〉。

    • 惠特尼曾參與諸多重要群展,其中包括: 哥倫布衛克斯那藝術中心的〈內在結構〉(2018);雅典和卡塞爾的第14屆文獻展〈黑在白上〉(2017);羅馬美國學院的〈線條之外:抽象中的黑色〉(2015);休斯頓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重塑抽象:1980年代的紐約繪畫〉(2014);紐約Cheim & Read畫廊的〈烏托邦站〉(2013);及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2003)。

    • 惠特尼曾獲得許多獎項,其中包括:羅伯特·德尼羅繪畫獎(2011);美國藝術文學學會獎(2010);以及古根漢獎(1996)。

    • 惠特尼的作品獲得諸多重要機構收藏,其中更包括: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華盛頓特區史密森尼博物館;阿布扎比古根漢美術館;洛杉磯郡立藝術館;悉尼新南威爾士美術館;上海龍美術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雷焦艾米利亞馬格納尼宮。 

     

     

     

    斯坦利·惠特尼於工作室,2016年

     

     

    i 斯坦利·惠特尼,引述自Hilarie M. Sheets,《斯坦利·惠特尼與馬蒂斯共舞》,《紐約時報》,2021年10月29日,載自網路
    ii 同上
    iii 同上
    iv 羅伯特·斯托爾,引述自《他看見的聲音》,《斯坦利·惠特尼:橙色舞蹈》展覽圖錄,紐約,哈萊姆畫室博物館,2015年,第21頁
    v 斯坦利·惠特尼,引述自Matthew Jeffrey Abrams,《 斯坦利·惠特尼:廢墟》,《高古軒季刊》,2020年春季,載自網路
    vi 同上

    • 來源

      由藝術家饋贈
      第24屆年度 ARTWALK NY 無家可歸者受益聯盟慈善拍賣,紐約,2018年11月28日,拍品編號13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 藝術家簡介

      斯坦利·惠特尼

      American • 1946

      Inspired by Renaissance painting, Minimalist sculpture and jazz music, Stanley Whitney’s oeuvre has become central to the current discourse of abstract painting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Following recent solo exhibitions at the Modern Art Museum, Fort Worth and the Studio Museum in Harlem, New York, the 72-year-old artist has only just received the critical acclaim he deserves. After moving to New York from Philadelphia at the age of 22, Whitney aligned himself with the Color Field painters, often working in the shadows of his contemporaries including Frank Stella and Kenneth Noland. Throughout the decades that followed, however, the artist soon established himself as a key player in 20th century abstraction, traveling the world and gaining recognition not only in the studio, but also in the classroom, where he has taught Painting and Drawing at the Tyler School of Art for over 30 years. As such, Whitney’s influence extends to a generation of new artists exploring the formal tenants of painting today.

      As Lauren Haynes, curator of Whitney’s solo show at the Studio Museum in 2015, aptly wrote, “Whitney’s work interrogates the connections among colors, how they lead to and away from one another, what memories they are associated with…Whitney’s colors take on lives of their own. They evoke memory and nostalgia. This orange takes you back to your favorite childhood t-shirt; that blue reminds you of your grandmother’s kitchen. Whitney’s paintings remind us, on a universal scale, of the ability of color to trigger feelings and sensations.”

      瀏覽更多作品

顯赫私人珍藏

326

《留曲 27》

款識:Stanley Whitney 《Stay Song #27》2018(畫背)
油彩 麻布
101.6 x 101.6 公分 (40 x 40 英寸)
2018年作

Full Cataloguing

估價
HK$1,800,000 - 2,800,000 
€211,000-328,000
$231,000-359,000

聯絡專家

宋安秀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 季中拍賣主管
+852 2318 2014
AnastasiaSalnikoff@phillips.com
 

彭偉時
亞洲區鐘錶部 主管
+852 2318 2001
WatchesHK@phillips.com

Disruptors: Evening Sale of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Design and Watches

香港拍賣 2023年5月25日